2022-06-27 來源:
111月25日,由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主辦的低碳經濟認證峰會在北京舉行。峰會以當前全球氣候經濟環境和中國十二五發展規劃為背景,以低碳專家學者、認證機構專家和企業代表為核心,討論低碳經濟市場機制和發展政策和能源發展戰略,討論低碳認證和標準化在低碳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深入闡述低碳產業、低碳技術和低碳認證產業的發展思路和關鍵對策。
據了解,峰會包括低碳經濟的市場機制和發展政策、能源戰略促進可持續發展和低碳認證和標準化在低碳經濟中的作用三個主題。
在低碳經濟市場機制和發展政策專家組中,專家學者討論了應對氣候變化的低碳戰略和立法思維,并針對國際CDM對中國碳市場的項目和發展模式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在討論能源戰略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論題環節中,中國能源學會副會長、國家**能源所原所長周鳳起對我國未來10年的能源發展戰略進行了前瞻性的演講。此外,國家**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任東明發表了我國新能源發展現狀及政策體系的主題講話,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主任陶光遠在主旨演講中介紹了德國能源轉型現狀與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規劃。
低碳認證和標準化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認證認證協會副秘書長李強表示,低碳認證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基本手段,特別是節能減排技術和績效驗證,是低碳經濟運行的兩個基本要素。同時,低碳認證體系的選擇和建立也需要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標準化研究所副院長李愛賢在低碳及其標準化的主題演講中表示,應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標準化的低碳評價指標體系,應對新的機遇、新的變化和新的挑戰。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副主任陳偉在講話中提出,開展低碳能效認證服務不僅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有力措施,也有效促進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兩社會建設。同時,低碳能效認證一方面可以為生產領域各種活動的溫室氣體設定相關限值標準,幫助行業節能減排,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成為聯系公眾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紐帶,為社會建立良好的消費價值取向,幫助建立全面的生態消費體系,形成新的消費價值觀。目前,中國實施了節能節水產品認證、能源管理體系認證、新能源認證、產品碳足跡認證、ISO140 企業碳排放核查,CDM一系列與低碳生活相關的認證服務,如自愿碳減排項目的審批和驗證。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作為國家認證機構,在節能環保領域廣泛開展認證服務,探索建立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體系,希望通過促進低碳認證幫助消費者識別低碳產品,促進銷售商選擇低碳供應商,建立和證明低碳生活方式。
據報道,峰會還向社會發起了綠色倡議,響應國家低碳經濟政策,全力倡導低碳經濟,促進科學發展。
60多名企業和媒體代表出席了會議,包括中國能源學會、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所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所、中國標準化研究所等單位。
新聞鏈接
低碳產品認證
所謂的低碳產品認證是為了吸引整個社會參與生產和消費環節的氣候變化。通過向產品授予低碳標志,促進以客戶為導向的低碳產品的采購和消費模式。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低碳產品技術,向低碳生產模式轉變,較終達到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的效果。正是由于低碳產品認證的作用,國外低碳產品認證項目在過去兩三年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目前,德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十多個國家已經開展了低碳產品認證。低碳經濟是一種基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模式,是繼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人類社會的又一重大進步。低碳經濟的本質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對綠色的追求GDP核心問題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理念的根本轉變。
低碳經濟的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人們不斷了解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和誘因,不僅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的危害,還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全球氣候變化也被確認為無可爭辯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如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能源、經濟和價值觀發生巨大變化的結果,可能會為逐步走向生態文明向生態文明,即放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和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具有廣泛社會性的*經濟理念,沒有一個傳統的定義。低碳經濟也涉及到廣泛的工業和管理領域。